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

首页 > 论文设计

你的论文为何会被拒稿?
2021-03-11

1.初审阶段

大家都知道,每个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包括所接收发表论文的主题上,而且还体现在论文格式体例上的基本要求。

据此认为,一般期刊的初审阶段很简单,但在初审阶段他们也会存在一套的评审标准,其主要体现在主题定位和基本格式体例等方面。

一是论文主题定位错配。

一般而言,这种投稿误区的发生可能性不大,除非作者太过稚嫩,事前毫无准备工作,或者抱有侥幸心理。笔者将这类作者称之为,学术“投机者”!

俗话说,这类问题发生,类似于“牛口不对马嘴”。它说的就是,作者所投的论文主题,完全跟所投期刊杂志的文章偏好定位不符,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将很典型的公司治理领域文章,投稿到《人口研究》、《环境经济研究》等类似的期刊杂志上,文章内容与所投杂志青睐的主题存在较大出入。

在遇到这样情况时,期刊杂志的编辑工作人员认为你的所投论文不符合杂志的刊发要求,他们会处理得很有效率,并很快给作者发送拒稿、退稿邮件。

因此,在选择期刊杂志投稿前,作者有必要研究一下所投期刊杂志论文的主题偏好,对比一下自己的文章主题和期刊所需主题的差异。

二是论文格式体例不符合杂志发表要求。

老实说,相对来讲,格式体例是论文发表中最为简单的一项发表任务,虽然会消耗掉一定的体力劳动,但是却往往容易被大部分的作者所忽视。

请问大家,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期刊杂志有不一样的格式体例吗?

一些经常唠叨、吹牛逼的研究生们,以此为谈资对象,来抒发和吐槽自己调整投稿论文格式体例的看法,试换身份来反思为什么杂志社要强调自己的特色格式体例。

我们总结有三:(1)防止作者的一篇论文“广撒网、多投稿”的投机学术行为,即“一稿多投”的行为;(2)杂志社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市场服务方式,让所办期刊杂志与众不同,存在广告标签效应;(3)编辑部自我审美的界定,他们制定一套自己喜欢的格式体例。

在当前每日收稿量上千篇的办公环境下,提高初审效率和质量,格式体例的评定标准,不失为编辑部一种有效适宜的操作方法。

当你所投论文的格式体例,与期刊杂志所要求的体例存在较大明显的差异时,编辑部可以以此为由,拒绝推送外审,尤其是收稿量很多、所投论文主题平淡无奇的情境下。

进一步来讲,对作者自己来讲,由此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你如此鲁莽、不谨慎的投稿行事方式,有可能损害你的学术信誉,进入编辑部的污点观察对象。而且,你的鲁莽行事,让你可能错过了一次投稿机会,因为你的论文拒稿理由很简单,对你来说毫无价值所取。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期刊在初审阶段还更为严格,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知名杂志,他们除了考察论文符合上述基本要求之外,还要所投论文的学术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如果学术质量和价值不达标,同样面临退稿的风险!

相信,不少有经验的学友,应该已经意识或体验到这种发展趋势和压力了!

但是,针对大部分期刊而言,论文的学术水平是外审阶段考察的重点工作,只要选题符合、规范水平达标,基本都有可能进下一轮的匿审阶段。

2.外审阶段

一般来讲,进入外审阶段的稿子,都是经过编辑部用心筛选,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但还需要进入外审以进一步雕琢。

譬如,如笔者比较了解的《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特别重视初审阶段的把握,有机会进入外审的论文,都是被编辑部认定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至少在选题上有所建树。

根据笔者自己被邀请匿审的经历,当外审阶段的稿子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时,可能面临退稿或者退修再审的可能性。

一是论文主题不够新颖,无法激发匿审专家的阅读兴趣。

简言之,你的论文不够有意思,没有见到美女“一见钟情”的心动感觉。或者说,你的论文选题太过老旧,以一些老话题为谈资。

譬如,在公司治理领域,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中国儒家文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的话题时,而你却非得从老一套视角来研究,如“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主题。从选题上来看,明显前者更有意思,更能够博得审稿专家和读者的眼球。

或者,即使你的论文选题的主题干很枯燥,如“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但是你的论文副标题有新颖独特之处,如“基于新一轮反腐败的视角”,有“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可取的。

就笔者本人而言,论文选题乏味枯燥平常,是其写作的一大败笔,让读者继续研读的内在激励不足。幸运的是,在多次匿审经历中,笔者所收稿件的选题都非常不错。

二是论文创新提炼不够,基本逻辑存在明显的误区。

笔者准备所阐述的这点,应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部分,也是外审专家仔细推敲研读的部分,即论文的创新贡献和逻辑结构。

相信不少读者或者学友也会注意到,不少的论文在概括自己的创新之处时,突出点难以体现,所浓缩的精华不够明了,提炼不足,即使是一些已经刊发出来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论文创新贡献之处是匿审专家评价论文录用与否的关键标准,如果作者在这个部分没有下够功夫和精力来提炼和阐述,则很难能一步达到获取匿审专家青睐的目的。甚至,简单了事的撰写态度,会误导匿审专家的评审,增加被拒稿退稿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论文的理论逻辑问题,是笔者自己审稿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

理论逻辑,就像听故事、说书一样,你的论述节奏和思维要清晰明了,符合理论基本的故事逻辑思维,而不能漫无边际畅谈,也不能跳跃性很强。

说到底,论文逻辑阐述就是让其他人包括外审专家和读者能看懂,读懂,使他们觉得你的故事通熟易懂,有收获,最好能有眼前一亮,且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在逻辑阐述方面,笔者曾经以论文逻辑思维混乱的名义退稿一篇C刊的文章,即使已经给过作者一次“修改再审”的机会,作者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

所以,创新贡献和理论逻辑阐述,是论文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从而使得它们构成论文投稿、审稿的重要评审标准,需要引起学友们的关注。

三是论文研究设计方法和模型不严谨,存在设计的误区。

方法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工作,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在论文写作中,方法的运用不可或缺,已成为当前经管学科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研究设计方面,数据样本的来源和运用,以及模型设计、变量的定义和度量,是我们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自然也成了我们匿审中的重视考核评审的内容。

譬如一些低级别的错误,有的作者将论文引用的知名数据库的来源名称写错……论文模型设计“张冠李戴”,不符合统计实际,瞎套用数量模型……重要变量的度量方法缺乏合理性……甚至,一些核心统计值表达错误。

上述有些问题,笔者在审稿中就曾经遇到过,我也很无赖遇到这些本可简单避免的低级别错误,问题严重的予以“退稿”处理。

在这个外审阶段,编辑部会综合考虑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决定是否进一步推进你的论文审稿。一是最好的结果,两个正面反馈意见,顺利进入终审阶段;二是正反两个审稿意见的冲突,一个正面一个负面,编辑部可能再次寻找第三位外审专家;三是最消极的结果,两个负面意见,编辑部可能以退稿处理,当然也有一定可能寻找其他外审专家再次审稿。

当然,笔者我自己在匿审过程中,一般都比较仁慈,多提意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出具“审稿意见”,在绝大多数审稿中,笔者坚持给作者“修后再审”的机会,让作者和外审专家一起进步,一起学习。

3.终审阶段

当你的论文进入终审阶段时,此时论文的命运一般有两种:退稿和录用。

为此,在终审阶段里,退稿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当然这是仅针对外审意见比较积极的情况下。

比如,论文的“政审”,即政治倾向审核。这个大家都懂的,在这里不足以赘述。

当然,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提醒警惕的是,论文中中国地图的采用,尤为重要。曾经听到不少期刊掌门人的文章发表讲座,他们编辑部内部商定,可能以“是否附有中国地图”作为论文“退稿”的一个标准。

如果可以,建议作者不要在论文中随意附带中国地图。

4.总结

可见,论文的发表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也是一次锻炼身心的考验。

论文的写作、审稿、刊发,犹如一次凶险之旅,不仅带有浓厚的“撞大运”之嫌,而且其中的人间“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点赞 0

踩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