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栏

考研专栏

首页 > 考研专栏

考研日渐“高考化”背后:学历贬值与就业刚需
2022-07-26

2022年考研国家线已于此前陆续公布,引发的争论延宕至今。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梳理,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相较2021年A区学硕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甚至上涨15分,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A区专硕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总分线同样上涨15分。

中国江苏网报道也提到,考研国家线出炉后,不少考研学生就发现,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上涨,去年的绝大部分分数线已不能作为参考。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21%。而在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仅为79.7万,还不及今年较去年的报考增长人数。

中国江苏网报道指出,分数线普涨背后是考研大军不断扩容。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基数上保持高增长趋势。但招生录取人数增加有限,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约110万人,相比去年增加不过数万人。

报道称,研究生成了高起点就业的“刚需”,名校更是“考研党”眼中华丽的“跳板”。相比国家线而言,自主划线的“双一流”高校分数上涨幅度更大,个别专业涨幅甚至超过50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分析认为,“近两年来名校推免生的比例不断攀升,叠加‘考录比’的上升,热门专业的考研难度不言而喻,数百人竞争三四个名额的专业不在少数。”

在居高不下的考研热度中,名校竞争可谓白热化。例如,与去年相比,南大哲学分数线上升20分,教育学上升35分;而专业学位中的出版、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口腔医学、护理等专业复试分数的上升幅度在15—20分之间。东南大学学术学位中的教育学、法学以及专业学位中的教育硕士、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等,分数线的上升幅度在25—30分之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近日刊发分析道,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当下,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可以说,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陈志文认为,如今,“优秀=读研究生”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考研越来越“热”,也日渐成为事实上的“二次高考”。然而,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现实中,太多学生与家长把研究生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一时间,适合的、不适合的学生纷纷涌入。

光明网评论文章提到了一组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二者的比例接近2:1。

文章认为,不难想象,考研在走向一种“高考化”,成了很多学生理所应当一道必过的坎,考研正在成为普遍的“人生规划”。

文章称,毋庸讳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人才市场传导的结果。高学历人才增多,把求职门槛不断拉高,学生只能争相考研。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的色彩正在淡化,反倒更像是求职敲门砖。考研学生把考上称为“上岸”,这很形象,这说明考研是种刚需——渡过风浪、踏上陆地才有安稳,而不是为了从容不迫的学术兴趣。

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报道也指出,人人都是大学生,于是用人单位就看你的毕业院校。人人都是研究生,用人单位不仅关心你是哪个学校的研究生,还关心你本科是哪个学校的。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筛选,学历贬值就是这么一步步实现的。在招收人数节节攀高的背景下,想通过考研,以研究生学历解决就业的问题,越来越困难,研究生已经失去了标签价值。

“研究生招生是为了高校研究工作,不是本专科培养,更不是义务教育,人人都上研究生可能吗?需要吗?”这篇文章指出,如何探索未来研究生分类考试和分类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全面把好录取关和培养关,才能真正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让考研不再是“学历贬值”的牺牲品。

针对“我们需不需要这么多研究生”等疑问,光明网文章称,这终究是难以精准量化的事。但能确定的是,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太可能无限扩大,而且单纯追求录取量造成新一轮的“学历通胀”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总需求不变的话,届时也会出现新的“内卷”指标。如今的考研状况应该被视作就业市场的信号传导,社会应当想方设法激发经济活力、扩大就业规模,去容纳高素质人才。

文章强调,大学生从哪来、到哪去,依旧是评估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其应当放到政策制定的关键位置。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研究生高考化,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仅靠教育部门无法解决,改变唯学历的用人标准是根本。但加强招生考试的改革,遏制过度应试化趋势,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却是当下亟需加强的。

他提到,考虑到国情文化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广扩大推免制可能是一个更容易实施、切合实际的办法。不过,因为存在推免生占比过高影响公平公正等争议,这一更为科学的招生改革近年来未能继续扩大。

陈志文分析陈,考研越来越“内卷”的背后,是社会竞争前置导致考研日渐“高考化”的趋势。相关招生制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趋势,根本的解决,还需要回到社会竞争与评价层面。


点赞 0

踩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