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

首页 > 论文设计

什么方法都不会怎么写出一篇容易发表的论文?
2022-06-17

我们主要解决一个问题:不会研究方法怎么办?

一、问题剖析:不会研究方法怎么办?

之前我们了解过,“选题三要素”指的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专业性。此处的“专业性”,主要指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切入视角。对大多数笔者而言,没有什么特殊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按照定性与定量这两类研究方法的大类做区分,大部分人难以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的笔者群体之中,大部分人也并不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显而易见,不用任何研究方法,上来就写论文,是大部分人写论文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二、定量、定性方法举例

我们做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弄数据、弄模型,只有个别学科的少数学者会使用。关于定性研究方法,我们能否做访谈、能否用扎根理论或民族志理论做研究、能否运用田野调查法,这都是摆在大多数笔者面前的灵魂拷问。而大部分人都不会,由此可知,我们写论文的时候谈不上使用什么方法,这就是问题所在。

三、学术论文讲究的是客观性

往前倒推十年,那时,大部分期刊对研究方法的要求还尚不明显。但现在,只有两类笔者的稿件研究方法能够达到要求,一种是该论文的作者确实会使用研究方法,比方说他们会定量研究方法或者定性研究方法,二者都可以;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过关,就是他们虽不会使用研究方法,但是逻辑推理能力特别强,能够纯靠逻辑推理来弥补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保证在推理过程中推得没有丝毫漏洞出现。然而,大部分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因为大多数人从没上过逻辑课,因此当然不晓得逻辑推理为何物。我们需要明确,逻辑推理不等同于思辨,二者差距甚大。由此看来,在科学的研究过程这一环节,大部分人是没有保障的,大家单单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写文章,而无任何依据。学术论文讲究的是客观性,主观的东西陈述得越多,也就意味着我们论文的质量就越差。因为,所有主观的东西皆为漏洞。

四、选题的“第三个要素”

我们究竟是否有学习研究方法的必要?比方说,我们是做文学研究或者是做历史研究、美术研究的,要让我们学习定量研究的数理模型,我们学不了,好在定性研究的方法我们是有能力学的,但我们不需要专门去学,这是因为:我们如果掌握研究方法,这是一个优势;我们如果不会就要承认自己不会,并且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短期内就能学会的。再简单的方法,例如民族志与扎根理论的方法,就这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也不一定能学会。并且,不会做定量研究的笔者,与定量研究相关的东西我们尽可能不要触及,因为我们一经使用,必然会写出那种让人看了以后感到很可笑的内容。不会就是不会,我们也没必要去折腾,那样做纯属是浪费时间。但是,有两点我们必须要了解:

1.定性的方法虽然不见得我们真要去学,虽然不见得能学会,但是可以用。它跟定量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定量的方法我们如果不会,我们即便是学个一年半载,也还是不会用;但是,定性的方法不一样,定性的方法,我们学个大概就可以用,而且不会有硬伤,不会有这种很明显的漏洞。所以,定性的方法有一个可学的空间。

2.如果说我们写的论文定位是投到国内期刊上,那么目前国内期刊对研究方法的要求还不是非常高。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方法,无论我们想使用哪一种,真正能够很深入地能懂得某种方法的人很少,甚至包括编辑和审稿人。整体而言,国内对研究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尚未高到无可救药的程度。

综上所述,这两点综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就构成了选题的“第三个要素”。总之,定性的方法我们可以学一点,学得不好也不影响使用。

课程训练:通过文献查找理解专业方法类的独立文献及其选题价值

我们现在其实是在练两个方面,一个要演练的就是查找专业性比较强的独立文献;再一个要演练的就是方法类的文献。这两类文献的选题价值是我们注意的。我们先来演练第二个——方法类的文献。比如说,我们来了解一下,在中国知网上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去开展其研究的文献类型。在这里,我们重点要看的就是对于“扎根理论”本身进行研究的文献。这种文献数量较少,但我们一旦找到这样的文献,就值得重点地去了解它。

我们不难看出,涉及“扎根理论”这一研究方法的论文不计其数。若以《扎根理论的起源、流派与应用方法述评——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案例分析》这篇文章为例,这就是一篇有关“扎根理论”本身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我们看到,大部分文献其实都是运用某一个理论或者某一种方法开展研究,直接研究某一个理论或某一种方法的文献也有,但数量较少。在检索过程中,我们要不忘注意选题的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完全能够研究某一个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某一个理论或某一种方法。

●学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论文语言如何更加学术化?这个问题很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对国内学术界大多数人而言,学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难度比平时的语言更大,又因牵扯过多的专业术语,导致很多人写出的论文有一种“半生不熟”之感,让人读起来觉得很生硬。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够通过多学、多练对其加以改善,但这不是一个短期的功夫。我们可以用一些特殊方法,把手上的材料利用起来,但这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


点赞 0

踩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