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

首页 > 论文设计

聊聊学术论文的“套路”
2022-07-22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是学术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学者业绩考核的重头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有的青年学者总觉得自己发表学术论文异常艰难,羡慕别人每年总有大作问世,轻松考核“过关”。尽管这些青年学者大多数经历过研究生阶段,有的还有博士后研究和出国学术交流经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简而言之回答,就是他们此前的学术经历过程可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对一篇学术论文产出过程的“套路”缺乏切身体会。

以至于他们在阅读同行文献时总是感叹人家但凡有一点科研素材(抛开这个素材是否具有多大创新)就能写出一篇发表在专业期刊的论文。

如果素材具有较好创新性,还可能在专业顶尖刊物发表并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所以,这类学者从来不缺论文数量,而且有的学者论文数量中还会有几篇同行公认的高质量的成果论文。这时候,我就会告诉纠结的青年学者,你可能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套路”还不太熟悉,需要慢慢修炼和积累。

我这里说的发表学术论文的“套路”自然不是贬义,更不是投机取巧。剽窃伪造数据发表论文,如果那样将会毁掉你的学术人生。

以我自己和一些学者,包括我的学生的经历为例,如何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素材整理出一篇优质的学术论文确有其中奥秘。

有的青年学者常在阅读文献时感到,有的同行论文成果似乎并没有多大创新素材。

其实,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不要奢望在短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内产生重大原创成果。只要你的科研素材但凡有点新意,例如对于我们地学领域有点特色的案例研究成果就可以发表论文,供同行们学习参考。

也许你的论文就属于那些杰出学者的“肩膀”,他们正是站在我们这些普通学者成果肩膀上登上科学的高峰,你的贡献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当然,如果你所在单位管理科学理性,可以容忍你“十年磨一剑”,你就不必为论文数量发愁,可以厚积薄发,在自己领域内做出同行公认的重大科学成果,从而彰显你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在同行中的出色学术地位。

前些日子,一位青年海归教授电话和我谈起他最近完成的一篇与“博弈论”相关的论文过程,其中就涉及论文准备过程中的一点“套路”。

这位学者发表论文比较谨慎,所以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并不多。他在选择论文成果发表的学术期刊也很认真,在同行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他在10多年前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及博弈论。这期间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他对国际上博弈论领域内的学术大咖了如指掌。当年他曾经阅读过这个领域内的一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大牛关于博弈论的一部著作。

时间过去10多年了,他想起了这位大牛,并将这篇论文的构思及初稿与这位大牛交流。

当下这位大牛已经76岁,但科学思维依然活跃。他认真审阅青年教授的论文手稿,非常赞同这篇手稿成果的创新点,并给出了详尽的意见以及对手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为论文增色不少。

大约10多年前,我与一位申请我的博士研究生候选人交流,目的是考察他对科学文献及国际知名同行学者成果的了解程度。

交谈中,我获知他对我的“重磁场特征与深地壳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关系”研究方向感兴趣。我便问他是否了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Blakely教授的研究成果。

Blakely教授是这个方向国际领军人物,他曾经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给研究生讲授地球物理课程时还引用了我的成果——我的一位学生听过他的课,给我反馈了这个信息。

这位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告诉我,他还保留了硕士研究生期间与Blakely教授交流的邮件,我看了非常高兴。显然,这个举动对我录取他读博加分不少,后来这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独立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国际专业学术论文。他的学位论文还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上述两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青年学者一定要在研究生阶段重视科学研究过程,尤其是重视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套路”。

我还给他们出点子,当你给一些大牛发邮件请教问题时,也许由于他们太忙不会给你回邮件,你可以给他的学生发邮件,这种“弯道超车”的求知方式往往奏效。

我常说,一个学者应该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范”,这些都属于学术研究的“套路”或经验,它是你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你掌握了一些学术论文发表的“套路”,你就不会为发表论文而纠结。

当然,发表学术论文“套路”的核心要素是时间。因为,时间是学术论文“创作”最基本的成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存在“弯道超车”。


点赞 0

踩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