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校园文学

首页 > 校园文学

隔离中的他们,在努力生活
2022-04-27

“从现在起我们将过一种双重生活,

同时在光里和影里,

在明亮的阳光和石头般的厅堂的冰冷里,

在悲伤中和欢乐中。”

——扎加耶夫斯基

三年来,疫情像头顶挥之不去的乌云,我们偶尔从间隙洒下的阳光里看到美好的明日,可随即便看到眼前是更深的一片灰,我们不是只能等待,让乌云自行散去,也可以勇敢着抓取些许光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五位正在上海隔离中的朋友,分享隔离生活的真实感受,说了说他们灰色生活里温暖的明亮。

隔离中最大的感受

“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

虽然自己还有工作可以做,但知道有很多很多人正在承受极大的困难与痛苦,且这个状态还有多久才能结束是未知的。”(@希颖,出版编辑)

“荒诞和抑郁。”(@张心怡,教师)

“无力。”(@默音,作家、译者)

“感觉‘时间停止了’,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未知的恐惧占据了身心。每天除了抢菜、团购菜,就是做饭,一日三餐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还有每天固定的做核酸和抗原。”(@蔡艺芸,戏剧导演)

“情绪总体是低落消极的,每一件事都让我感到人实在难以互相理解。

在最艰难的几天,我个人体会到的无助是饥饿。还算幸运,我有大米和挂面,也只有大米和挂面,于是处在饿不死但又吃不饱的尴尬状态。”(@-11,教师)

微信图片_20220427111346.jpg

如何缓解无助和焦虑

“有一段时间无法做任何事情,每天都被悲伤信息和焦虑不安填满。后来觉得自己必须逐渐找回状态。缓解方式主要是和朋友多交流,会有被鼓励安慰到。

食物物资暂时可以满足需求,大家都开始在阳台种菜,我也自己水培了一些蔬菜,萝卜、小葱什么的。今天萝卜开花,还开了很多,一整个春天没看到花,就觉得心情会变好一些。”(@希颖,出版编辑)

“关掉网络,断绝外部世界的消息,找一些很具体的事情来做,例如家务劳动。”(@张心怡,教师)

“每天在家锻炼三十五分钟,这段时间也可以真正放下手机,运动的同时听播客。”(@默音,作家、译者)

“感到无助和焦虑的时候,我都是在看手机,因为只有手机可以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可以联络到亲人和朋友。但是慢慢我发现,手机只会让我更焦虑。

我们小区的疫情比较严重,几乎每一栋楼都有被感染的,每天看小区的群消息,也增加了我的焦虑。后来,我想戒手机,试着看看书弹弹琴,看看电影。”(@蔡艺芸,戏剧导演)

“我是怯懦的人,以往经验让我倾向于孤立自己的情绪,把头缩进壳里,期待它们慢慢消散。这一次硬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我试图去感受,然后恶狠狠地记住。

对记忆力很差的人来说,文字是比较牢靠的方式,于是开始记日记。其实内容不过是做核酸、做抗原、抢高价菜以及每天乏味困顿的三餐或两餐。

想到我的水培大蒜,我像位母亲,每天隆重地为它们换水,记录生长轨迹。我也想变成一瓣蒜,在污浊的水里蹦出绿葱葱的苗,不依不饶地生长。”(@-11,教师)

微信图片_20220427111350.jpg

是否有经历邻里之间温暖的事

“越是在这样困难的时期,越是需要大家一起互相扶持着活下去。

我们小区年轻人较多,独居老年人有大概三十多户,我们将自己团购的物资定期定量捐赠给独居老人。小区里面大家虽然说以物换物,但其实到最后基本都是送的。因为这样认识了好多邻居。其实在上海这个城市,大家本来没什么机会认识身边的人,就觉得还是很温暖的。”(@希颖,出版编辑)

“阴差阳错我来到了朋友家,到目前为止已经一起度过了将近五十天的隔离生活,除了互相安慰之外,还能够彼此交谈,意识到不是你一个人在面对世界,而所有人面对的困境都是具体的。”(@张心怡,教师)

“在上海,人们以前对自己居住小区的评价可能是外在的,例如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隔离卸下了这些表面化的东西,回归到人。你有怎样的居委会,怎样的楼群邻居,直接导致了你的生活状态。”(@默音,作家、译者)

“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邻居。

整个小区我就认识两个人,一开始团购群只有我们三家人,于是我们开始拉人,短短一个晚上,就有两百多人了。拿到团到的东西时,真是感慨万千:没想到通过自己的力量,真的能做成一件事。大家都很团结友爱。我的第一批鸡蛋,就是8号楼的邻居送的。

还有一件事,因为没法去喂流浪猫,我叫了一个跑腿小哥帮我,每次给一点钱,有一次他说家里没吃的了,我送了他大米和牛排,后来,他帮我跑腿都收很少的钱。多亏了他,外面的流浪猫也没有特别挨饿了。”(@蔡艺芸,戏剧导演)

以下摘自2022.04.13日记:

“心态有些变化,总是觉得饿,望着菜却不敢吃。珍贵的物资很快地坏下去,我忘记现在已经是夏天了。后来匀了一些吃食给楼里的三户老人,年轻人总会比他们有活路的不是吗?问楼道长爷爷奶奶具体户数的时候,她说日子还长,你们得先顾好自己。

昨晚睡前我都在揣摩这句话,可能今晚也会想。”(@-11,教师)

灾难面前,人们卸下身份和阶级,卸下防备和冷漠,即便灰色做底,也可以让光亮渗入。

也许生活每天都在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崩塌”,我们总还是会找到“重建”和从头再来的力量。“哀悼所失,平静而沉默。”


点赞 0

踩踩 0